《打擂台》:三十年時空錯置的啟示

泰迪羅賓、陳觀泰、梁小龍擔綱,邵音音、陳惠敏、羅莾客串,郭子健2010年作品《打擂台》的陣容,總教人想起七八十年代香港電影黃金歲月。郭子健不是第一次找來老戲骨教人耳目一新,首部《野.良犬》已為邵音音帶來金像獎最佳女配角。《打擂台》主角泰迪羅賓在八十年代香港無人不識,加上昔日邵氏打星陳觀泰、梁小龍、陳惠敏等,在淡出香港流行文化多年後再放異彩。電影中途打出演員與角色名字 (相比一般電影只在開端或末尾列出),到泰迪羅賓在戲中指自己為「太極羅新」(以諧音戲謔直指演員真實身份),這些帶有後設色彩的元素,都在展示這些七八十年代紅極一時的演員今日依然活力充盈。

電影有大量七八十年代的指涉,昔日的流行文化在此輪迴再生,「公仔書」、功夫電影等,曾陪伴無數香港人成長。香港學者洛楓對九七前懷舊電影的分析指出,香港的歷史、文化「只寄存於個人的記憶裡,或大眾文化的影象上」,而懷舊電影正是一種「追尋自我歷史的做法」(註1)。她的觀點有別於後現代文化批評大師詹明信 (Fredric Jameson) 認為懷舊電影與歷史無關的論調。不過詹明信的理論對理解電影的懷舊指涉仍有其意義,他認為懷舊電影 (nostalgia film) 非關歷史,只是透過昔日風格、形象的拼湊 (pastiche) 喚起一種過去的感覺(註2)。我們在《打擂台》的舊村裡找到七八十年代的生活風格,在武打場面中找到邵氏功夫片的痕跡,甚至成哥 (陳觀泰飾) 的名字也教人想起三十多年前的陳觀泰主演的《大哥成》。電影不住借經典化的場面與名字帶來喜劇效果,都與詹明信所言有相通之處。

詹明信也提出懷舊電影背後,是「不能逼視自己的現在」、「無能力處理時間與歷史」(註3),因此會刻意模糊歷史背景參照,只餘下過去的風格與形象。梁景祥 (黃又南飾) 甫開場時,正是一個不能面對現在的角色,在地產公司工作處處碰壁,唯有沉醉於小時候做長勝超人打敗同學叢生猛的記憶。他被欺壓後懇求拜淳哥 (梁小龍飾) 為師,嘗試遁入羅新門所代表的七八十年代,這亦可視為從武學傳統尋求力量的企圖--這些當然源自陪伴梁景祥等三十世代長大的漫畫與功夫片。

《打擂台》裡對昔日流行文化的懷舊,未必體現歷史與身份的追尋;但是這種懷舊也未必逃避現實,反而可能為審視當下社會文化提供一個另類的角度,這也許是導演郭子健不認為《打擂台》是「懷舊電影」的原因。電影中的後現代混雜,除了是將昔日的風格拼湊,也將不同時空的產物並置。龐青 (陳惠敏飾) 開設的健身室要以宣傳攻勢蓋過舊式武館,叢生猛 (歐陽靖飾) 為首的地產商希望收購村民物業,村民茶客在羅記茶樓怕控煙辦破壞興致等等。電影敘事觀點更跳躍於現在與三十年前--羅新因昏睡三十年而將記憶與認知停留在過去。後殖民理論學者周蕾指出,香港電影中懷舊可以是一種時空錯置,並非懷緬不復存在的過去,反而提供了「另類的時間」回應香港的身份危機 (註4)。

回歸十多年,身份危機也許不再是逼切問題,那麼《打擂台》的時空錯置有何含意?羅新沉睡醒來,相隔三十年的視點造成時間錯位,引來種種錯摸與誤會。羅新把梁景祥誤認作兩個徒弟的合體,又把兩個徒弟錯當是梁景祥的弟子。人物錯認帶來的喜劇效果,絕不下於戲中以小鮮雞扮老臘鴨的戲謔。然而誤認不單帶來喜劇,或許也能為今日的代際矛盾帶來啟示。「五十後」和「八十後」的衝突,經常被約化成二元對立。《打擂台》中同樣是三十年的時空落差,當中卻因為錯認人物、錯認事物、錯認字詞帶來誤會,令「羅新--成/淳--景祥」三代人之間的關係更形複雜。羅新門弟子與龐青武館的鬥爭中,六人面對新舊價值對立 (如武學傳統) 之際,他們的敵友關係若即若離,亦不囿於所屬世代陣營,益顯兩代相衝的多變與流動。

電影留下的謎是:羅新何時意識到自己錯置於三十年後的時空?他是否曾經在回復時間意識後,仍扮作處於時空錯位的狀態?洛楓指出,九七前的懷舊電影熱潮中,記憶的失落與追尋象徵著我們面對殖民地歷史的空白 (註5);今日《打擂台》記憶的錯亂與醒覺,又會否指向代際矛盾的複雜性,與及當中的誤知與和解?三十年的時空錯置可以帶起「五十後」和「八十後」矛盾的討論,兩個世代經常在保育文化遺產、活化古蹟建築等議題上爭議不休。《打擂台》倒在提醒我們,很多被遺忘的事物,猶如昔日流行文化、更像一眾老戲骨,他們其實並未作古、不曾死亡,因此未算遺產、不必復活。他們要的只是一個擂台,打拼出昔日光輝。

註釋:
1. 洛楓,《世紀末城市‧香港的流行文化》,香港:牛津大學出版社,1995,頁65。
2. Fredric Jameson, “Postmodernism and Consumer Society.” In E. Ann Kaplan (Ed.), Postmodernism and all its discontents, London: Verso, 1988, pp.18-20.
3. 同上。
4. 周蕾,《寫在家國以外》,香港:牛津,1995,頁59。
5. 洛楓,同上,頁74。

(原載《a.m.post》第78期,2010年6月,頁70。轉載於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網頁。)

相關文章:a.m.post電影專題

Leave a comment